光甲堂:蔡和森在这里埋下革命火种
今年是我们党的百年华诞,你知道是谁首先提出“中国共产党”这个光辉的名字的吗?又是谁第一个提出“反动派是纸老虎”的概念?这个人就是湖南双峰人蔡和森。
今天的
《红色百年》
我们去到蔡和森故居光甲堂。
从这里到长沙
从长沙到法国马赛
“匡时救民”的革命火种一直在蔡和森心中燃烧。
1895年3月30号,蔡和森诞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官员家里。1899年的春天,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了家乡双峰县永丰镇,不久父亲蔡蓉峰也从上海回到故乡,并买下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的光甲堂定居下来。在这里,蔡和森度过了8年多的童稚时光。
光甲堂建于清朝末年,是一栋一纵三横的清末湘中山区普通农舍,四周群山环绕,座东朝西,平面布局呈倒“凹”字形,四周有矮矮的土围墙。1985年邓小平题写的“蔡和森故居”金字红木匾悬挂于故居大门。2003年6月,光甲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1年1月,成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3年5月,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为了谋生,年仅13岁的蔡和森到伯父开的辣酱店当学徒,从早到晚烧煤火、站柜台、晒辣酱,样样重活都干。每天晚上他都就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甚至到天亮。正是这三年的时间,让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,点燃了他内心的革命火种,立志走读书救国之路。在母亲的支持下,16岁的蔡和森考入双峰高等小学。一年之后,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这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村民彭瑞华:“带来了新的思想,就是妇女要解放,不要嫌贫爱富,要多读书,靠自己的双手,去创造自己的生活。”
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后的蔡和森和韶山冲走出的毛泽东相遇相识,并结为挚友,并一起组建了革命团体——新民学会,从此踏上了追求真理和革命的道路。
五四运动时期,蔡和森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。在法国,他在短时间内收集了上百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记,“日惟手字典一册”“以蛮看报章杂志为事”“猛看蒙译”,被誉为“小马克思”。
1920年7月,蔡和森在留法学生蒙达尼会议讨论时 主张组织共产党,他与周恩来、赵世炎等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,成为法国支部创始人之一,并通过书信方式与毛泽东密切联系。
1920年8月13号,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,“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,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,中国也不能外此”“我以为先要组织党——共产党,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、宣传者、先锋队、作战部”。1920年9月16号,蔡和森明确主张“明目张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”。
在新民学会旧址的陈列室里,三本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,他们的原件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,蔡和森建党主张的信就被收藏在其中。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朱柏林:“9月16日的这封信中,蔡和森明确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,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。”
毛泽东在回信中说:“见地极当,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。”蔡和森虽然没有参加党的一大,却对党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1921年底,蔡和森回国,经陈独秀等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在党的二大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。1922年9月,根据中央决定,创办了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党中央机关报《向导》周报。在蔡和森的努力下,《向导》发行量由开始的3000份增至4万份,最多时近10万份,成为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。
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,蔡和森在其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群众斗争的才能,并在斗争中成长为杰出的群众领袖。
在1927年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,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常委,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。在党的八七会议上,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,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。
1931年6月10号,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,不幸被捕。在狱中他顽强斗争,直至英勇就义,生命定格在36岁。“匡复有吾在,与人撑巨艰。忠诚印寸心,浩然充两间”,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,践行了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,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毛泽东说:“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,和森同志都做到了。”
而今,双峰县井字镇全面修缮光甲堂,组建红色故事宣讲队,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,同时启动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和森小镇建设,打造一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。双峰县井字镇党委书记赵向阳:“真正让红色文化火起来,红色旅游旺起来,人民群众富起来。”
(省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在 光甲堂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。)